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意思及出處
來源:
海博學習網 www.51duidui.com 發布時間:2012-06-09 16:22
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出自《論語》。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。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,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——孔子《論語·衛靈公》
字義
欲:想做;勿:不要;施:施加。自己不想做的事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。于:介詞,在。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。也就是,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,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,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,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;通俗理解就是,自己做不到,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。
翻譯
自己不愿意做的事,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。
意譯
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。
這里解釋的對方,以原文:己,知己,不分彼此,(所以:解釋為對方)
1.《論語·顏淵篇》
仲弓問仁。子曰:“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!”
譯文: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?孔子回答道:“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,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,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。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,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”仲弓感謝道:“我雖遲鈍,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。”
2.《論語·衛靈公》
“子貢問曰:‘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?’子曰:‘其恕乎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譯文:“子貢問孔子:‘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?’孔子說:‘那應該是恕吧。自己不想做的事,切勿強加給別人。’”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由此這句話成為儒家人士自以為豪,認為可蓋世的格言。
 相關閱讀:
|
|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